13708200161
点我发信息
 
诚挚服务 » 资讯 » 劳务输出 » 正文材料销售 材料采购 劳务法规 劳务输出 建筑劳务 劳务中介 

托甫汗村的“嵌入式”发展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09-28  来源:网易新闻  作者:网易新闻  浏览次数:7

本报记者/夏青

在温宿县温宿镇托甫汗村,天天都能看到这样有趣的一幕:村民们干完农活,在回家的路上走到一起,有的用不标准的汉语,有的用蹩脚的维吾尔语,还有的打着手势述说着劳作的快乐和村里发生的新鲜事,因为他们中有汉族,也有维吾尔族,他们所在的村是一个民汉合居村。

“在俺们村,各族村民通过交往交融,完全融合在一起,共同生活和致富,不分彼此。”托甫汗村村委会主任赵尊锁说。

1994年初,赵尊锁从河南来到托甫汗村,他看到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去帮忙,时间久了,村民慢慢地认可了他。村民们合伙帮他盖起了三间新房,这事让他铭记于心。他常说:“没有各族乡亲们就没有俺的今天,俺要报答他们对俺全家的恩情。”

赵尊锁脑子活,敢想敢干,让村民非常信服。1994年年底经选举,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至今。

托甫汗村共有81户村民,其中维吾尔族49户,汉族32户。村委会主任是汉族,村党支部书记是维吾尔族。在温宿县105个行政村里,该村是唯一一个民汉领导班子搭配管理的村。

20多年来,该村从未发生过治安案件、刑事案件、群体上访以及非法宗教活动,各民族团结互助,勤劳致富。去年,该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884元。

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·艾肯木操着河南味的汉语告诉记者:“各族村民相处得很融洽,我的汉语是跟赵尊锁学的。”

吐尔逊1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,家里有母亲和两个几岁大的弟弟。那时正值麦子成熟,看着家里十多亩地的小麦,他和母亲一筹莫展,同村的张中德得知情况后,用三天时间帮助他家割完了麦子。每当说起这事,吐尔逊都很激动。

自从吐尔逊和赵尊锁搭档管理托甫汗村后,村子里的大事小事他们都会协商解决,在多年的搭档中,他俩从未发生过任何争执,也从未出现过偏袒本民族村民的事。

“汉族村民都说我比老赵好,维吾尔族村民都说老赵比我好。”吐尔逊笑着说。

刚干完农活往家走的万国德碰到了同村的卡德尔·克然木,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。

“1991年我从甘肃老家来到托甫汗村,刚来时一无所有,连种地的工具都没有,卡德尔和其他维吾尔族村民就把自家的犁、牛、拖拉机借给我用,我家水稻秧苗不够时,他们还会把自家秧苗匀一些给我。”万国德说。

有了维吾尔族村民热情的帮助,万国德在托甫汗村安居下来。

卡德尔说:“我们村以前沿用老一辈留下的生产模式种植水稻,产量一直上不去。汉族村民把新的种植技术教给我们,没几年水稻的产量就上去了。没有汉族村民的帮助,也就没有今天的托甫汗村。”

托甫汗村有耕地1240亩,为了使汉族村民与维吾尔族村民便于相互交流和学习,共同发展、共同致富,村里实行穿插分地方式,田地都是“维汉”相邻。

汉族村民袁勇说:“我家地的旁边是艾尔西丁的地,每天我们两家都比赛种地,看谁家地里的草少、谁家的水稻产量多,比赛的过程中我们成了非常要好的邻居。”

维吾尔族村民购买农药时,会让汉族村民写需要购买农药的单子。每到打药时,汉族村民都会主动到地头去帮助维吾尔族村民兑药,因为农药的说明全是汉字。维吾尔族村民看到汉族村民地里的农活忙不完时,也会主动帮着干。

村里不管谁家办喜事,村民不需要邀请就会来祝贺;谁家的水果、蔬菜熟了,只要招呼一声,大家就会相互采摘;谁家要是有了困难,大家都会相互帮助;谁掌握了好的种植技术,就会主动教别人……81户村民,已经没有民族之分,大家互帮互助,共同致富。

分享与收藏:  资讯搜索  告诉好友  关闭窗口 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:

新闻视频

 
七月DT模板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最新文章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诚挚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网站留言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RSS订阅 | 蜀ICP备16025539号-1